加载中...

教育实习|第二次组内试讲


教育实习|第二次组内试讲

基本信息 ☘️

试讲时间:2024年1月10日下午

试讲地点:浙江师范大学

试讲参与成员:实习小组成员、带队老师


听课记录 ✍️

同学1

基本信息

试讲内容: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81~85

课堂呈现

导入案例:下雨天的不同娱乐活动(对话式)→ 回顾「分支结构」的概念 → 「if语句」讲解 → 「区间测速」案例 → 学生编写「区间测速」代码 → 导入案例难度升级(引入两个参数”下雨天”、”是否有空”)→ 「if-else嵌套」实现 → 引入 「if-elif」语句,进行简化 → 「区间测速」问题难度升级 → 用「if-elif」 语句解决 → 课堂小结

课堂评价

  • 优点 ☘️
    • 「对话式」导入案例
      • 图文并茂,提供沉浸感
      • 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 偶尔会抛出几个包袱
      • 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带来一些幽默感
  • 缺点 🎯
    • 对于「初学者的水平」把握,仍有待提高
      • 「区间测速」案例直接让学生自己编写代码,是不合适的。
        • 虽然教师在之前的环节已经介绍了「if语句」的语法框架,但是学生对于「如何用Python语言实现 判断条件」这一点,是很有可能存在困惑的。
        • 在非初学者的认知中,使用「关系运算符」来表达「数值与阈值」的关系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初学者的认知中,这一步很可能是不自然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 「下雨」案例的升级版,出现了 if A and B - else 的结构
        • 对于单变量 A 的否定,初学者还是容易接受的
        • 但是对双变量 A and B 的否定、很多初学者是没办法理解的,甚至对于一部分非初学者,想要立马回答,也会有一些难度。❗️
    • 对于 课堂重点内容 的把握不够精准(非常重要)❗️❗️❗️
      • 试讲者在讲解本节课内容时,重点更偏向于「if语句的应用」,而没有对「if语句语义层面的理解」做出详细讲解
      • 在讲解 「if语句」时,课堂重点应当放在「Python编写判断条件
      • 在讲解 「if-else结构」时,课堂重点应当放在「else」(包括「单变量的else」、「多变量的else」),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 比如对于 x <= 100 ,其 else 形式究竟是什么?
        • 比如对于 A and B,其 else 形式究竟是什么?
      • 在讲解 「if-elif-else结构」时,没有讲出该分支结构的「顺序性
        •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在每一段「elif」中,因为之前的否定,当前变量的约束范围究竟是什么?
    • 讲解时出现「大概」、「差不多」等模糊字眼
      • 计算机科学是非常精准的学科,比如问「两个函数功能是否一样」,这是 True 或者 False 的问题,没有「大概一样」、「差不多一样」的说法。
    • Python专业知识深度不够
      • 在Python中,可以直接使用 10 <= x < 20 来替代 x >= 10 and x < 20
  • 值得商榷的点 🧐
    • 案例丰富(两个基本案例,并且均进行了升级)
      • 一方面来看,案例数量多,开阔了学生视野
      • 另一方面来看,案例数量多,学生不容易消化
    • 案例中使用了「打游戏」这项娱乐活动
      • 在部分教师的认知中,给中学生提到「打游戏」这种案例,是不够妥当的
      • 因为中学生对于这种词汇会非常敏感,且「打游戏」并不是一个贯穿全课堂的关键内容

实习带队老师对W2同学的这堂课做出了非常耐心、细致且有启发意义的评价,尤其是对「分支结构的逻辑本质」这方面。

可见作为师范生,我们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本质。

当然,提升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与付出,多听多学,才能达到实习老师这种水平。


同学2

基本信息

试讲内容: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内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58~61

课堂呈现

导入案例:出租车车费求解 → 用「问题轴」的形式对导入案例进行提问 → 介绍「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 小结 → 导入案例难度升级版(添加了一个参数)→ 解决新问题 → 布置作业

课堂评价

  • 优点 ☘️
    • 教态不错
    • 案例难度有梯度设置,从简单到困难
  • 缺点 🎯
    • 内容有点少
      • 试讲的时候只有12分钟
    • 缺少「课堂小结」
      • 小结部分在课堂中间出现了一次,所以最后只出现了「作业布置」环境,这种安排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 声音可以再洪亮一些

一些思考 🧑🏻‍💻

思考一:PPT上设置「阅读课本X页并…」环节,是否妥当?

  • 回答:并不妥当
    • 很多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并没有那么重视,来机房上课带课本的概率并没有那么大
    • 很多中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本时,抓不住重点,可能给时间看课本也是无用功
  • 措施:直接把课本中想要呈现的内容,放在PPT上即可

思考二:课堂中的「差不多」、「大概」等模糊词的使用,是否妥当?

  • 回答:在信息技术的课堂尤其不妥当
    • 计算机科学是非常精准的学科,比如问「两个函数功能是否一样」,这是 True 或者 False 的问题,没有「大概一样」、「差不多一样」的说法。
    • 出现该类词汇的本质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自信
  • 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信,有意识的避免这类词语的使用

思考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应当出现「游戏」内容?

  • 回答:应当视情而定
    • 如果「游戏」并不是贯穿全课堂的关键内容,那么刻意提及「打游戏」这种案例,是不够妥当的(因为中学生对于这种词汇会非常敏感)
    • 如果「游戏」本身是一个贯穿课堂的案例,并且围绕「游戏」进行了优秀的教学环节设计,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时起到的作用是正向的。
      • 相关研究论文:陈鹏辉. 面向高中Python认知学习投入的数字化游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410/d.cnki.gxbfu.2023.001929.

思考四:新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重点内容?

  • 回答:

文章作者: Rickyの水果摊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Rickyの水果摊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