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yの自我成长之路
人际交往能力差
社交能力 🤝
Small Talk
几个实用原则
- 关注对方的变化
- Small Talk 的精髓是对对方保持好奇心,可以观察一下,对方外形上的变化,并就此展开对话,比如对方是不是换了发型,换了穿衣风格、戴了新的耳环、戴了手表等等,对方会觉得有被关注到,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 举例:“诶?你今天换穿耳环啦?这个风格也很好看呢~一会儿是不是有约会呀?”“这个手表好看,跟衣服很搭, 第一次见你戴,有没有链接?”
- 围绕上一次交集展开对话
- 如果双方交集比较多,则可以围绕上次交集展开对话,谈一谈之前学习项目的后续进度和感受。不过要注意的是,闲聊的场合不需要聊的太深入了,可以着重问一问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具体的细节。
- 举例:“Hi Frank,上次那个项目后面进展的怎么样,顺利吗? 忙不忙?”
- 围绕对方最近的动态展开对话
- 如果对方近期有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日常,比如健身、旅游等,可以围绕这些展开。
- 举例:“上周末我看到你朋友圈出去旅游了,感觉咋样?”
- 通用话题
- 问问最近学习忙不忙
- 谈一谈周末/假期是怎么过的,适用于一周的开始和节假日刚刚结束的时候
- 聊聊最近的学校活动
- 聊聊还有多少天年假,未来的休假安排
- 聊聊学校附近新开的餐厅或咖啡店
几类闲谈对象
- 同一级的同学
- 比较熟悉的男生
- 不太熟悉的男生
- 比较熟悉的女生
- 不太熟悉的女生
- 学长学姐
- 咨询过的学长学姐
- 不太熟的学长学姐
- 学弟学妹
- 学长学姐
- 老师
- 导师
- 上过课的老师
- 没上过课的老师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
- 然后,说出 哪些需要 导致那样的感受。
- 具体的请求。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第一要素:不带评论的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
我们要清楚地观察有哪些所见、所闻和所触,正影响着我们幸福,而不夹杂任何评论。
如果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评论,人们便不那么容易真正听见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反而会听到批评,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 强调,我们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陈述。
金句摘录
-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地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 去观察,就像信仰一样重要。 ——弗雷德里克·布希纳(Frederick Buechner)
- 我从未见过什么懒汉,我见过的他,有时在白天睡觉, 在某个下雨的日子呆在家里。——鲁斯·贝本梅尔
- 有些人所说的懒惰,另一些人却说那是淡泊人生;有些人所说的愚蠢,另一些人称之为看法不同。——鲁斯·贝本梅尔
-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一些感同身受的话
- 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象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 当你见到做了一半的家务活, 可以告诉我你感到失望。但说我不负责任, 绝无可能让我做得更多。
- 使用诸如“懒惰”“傻”这类负面标签所带来的影响或许显而易见。但 即使是像“厨师”这样所谓正向或者看上去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 全面地看到一个人。
-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读到这个观点时,我的脑海中立马闪现出一个念头:“简直是胡说八道。”它快到以至于我都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一个评论。
执行能力差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
- 影响人际关系。你对自己要求完美,你就很容易把这个标准拿来去要求他人,他人如果达不到你的要求,你就会对他们感到失望,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 拖延。 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同时缺乏对任务难度的合理评估,心里默认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会很难,于是便不断拖延。
改掉完美主义的几条原则
- 完美主义是改不掉的,你大概率只能与它共存,所以要 学会如何与完美主义相处。
- 一件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算做的再差,也比没做强。
- 先完成,再润色,而不是先想着怎么润色,再去完成。
- 完美主义者往往 高估了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时间的目标,规定这件事情必须在X分钟内完成。
完美主义的具体表现与改进措施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想着先博览群书,尽可能的查阅资料,然后才开始。❌
- 改进措施:直接开始,边做边查。✅
在做组会PPT时,经常想着先把论文完整读一篇,把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搞懂,再开始做PPT。❌
- 改进措施:先用GPT等工具理清论文的整体逻辑、核心思想,然后做一个初版PPT,做完初版后,再考虑仔细论文精读的事情。✅
在做组会PPT时,经常浪费时间在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说想要把作者团队搞的很清楚,想要把排版/字体等调的好看等。❌
- 改进措施:先做PPT初版,好不好看无所谓,能把论文的故事和逻辑讲清楚就行。✅
在写Markdown文档时,是不是会对排版进行“无伤大雅”的调整。❌
- 改进措施:先以记录为主,等往后回顾时,再修改具体格式也不迟 ✅
在做每天的任务时,即便任务已经完成了80%~90%,但还是觉得任务没有完成,想要做得更好后,才把任务划掉。❌
- 改进措施:任务达成自己的描述后,果断划去。✅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前,即便这件事情并不是很重要,或者不是很紧急,潜意识也会不断告诉自己做这件事情需要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总是默认想把这件事做好。
- 改进措施:
- 对于每个任务,设定最短完成时间,规定自己必须在X时间内完成初版。✅
- 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工作。✅
-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