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07
文章字数:
3.4k
阅读时长:
11 分
阅读次数:
Ricky の 金句摘录本
党建|学习强国
2025年
2025.8
2025.8.29
- 一张薄薄的电影票,成了撬动全城消费的金钥匙。
- “一票联动全城”的新浪潮,牵引着一场从大银幕延展到整座城市的消费变革悄然铺开。
- 政府得做“搭台人”——以精细政策,为票根消费铺路:鼓励商家依法推出联动优惠,破除壁垒实现多平台票互通互认,将更多优质商户与经典纳入票根的“朋友圈”,用一张票把更多实惠和便利送到消费者手中。
- 小小票根,其意匪浅,它承载了城市经济的新脉动节奏,也让“银幕里的故事”与“街巷里的烟火”装出火花。
2025.8.22
- 那张保留的年卡、那个小熊猫玩偶,都在无声传递“世界充满关爱”的信息。这种精神支持,对正与病魔抗争的家庭而言尤为珍贵。
- 定义人生的,从来不是生理年龄,而在于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这些鲜活个体不断涌现,犹如时代的棱镜,折射出生命本该具有的多元光谱。
- 这个温暖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集中了现代社会的认知痛点:我们太习惯于用线性思维规划人生,“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是总也摆脱不掉的顽固信条。
2025.8.15
- 电影里,快门与枪声在蒙太奇中数次重叠,用“相机即武器,照片即子弹”的隐喻,让记录、呈现和铭记的意义在银幕内外都得以彰显。
- 一组照片,从历史上南京城华东照相馆里的方寸暗室,传递到八十年余后《南京照相馆》电影大银幕上,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接力”仍在继续,且没有终点。
2025.8.8
- 柴米油盐里的讲究,一腌一渍中的耐心,本该是最醇厚的人间烟火。
- 只有让顾客看得见好料,信得过功夫,记得住人情,才能跳出“便宜没好货”的怪圈。
- 与其在补贴大战里“卷生卷死”,不如回归灶台,靠真材实料、靠手上功夫、靠心口相传的信任,把自家招牌擦得更亮。这,才是让生意长久、让饭碗踏实的根本。
2025.8.1
- 从西安、武汉到南京、兰州,越来越多的城市公交车载非高峰时段悄然化身“斜杠一族”,在载客之外,激活城市物流新的可能。
- 从“公交+快递”的探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力的“跨界重生”,更是城市治理的创新智慧——当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小车厢终将载起大民生。
2025.7
2025.7.25
- 评论区,一句“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的朴素称赞,到处千万人心声。日常一隅,成为观察城市“一人为本”内涵的绝佳窗口。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每一个个体感受到温暖,劳动者和市民在酷暑下有处可憩,就是城市以人为本担当的显性时刻。
- 地铁里的纳凉区,如同城市递出的一杯“解暑茶”,也是对奋斗者说的一声”辛苦了“。
2025.7.24(上海学习平台)
-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推动。
-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金耀辉教授深刻洞察AI水面之下的三大结构性变革,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引擎从“模仿”升级为“推理”,进化路径从“单体巨兽”转变为“雨林生态”,价值定位从“辅助提效”到”核心引擎“。
- “如何把握科技服务人类和科技取代人类的界限?“”如何在‘读脑’能力与‘心智隐私’之间划定伦理边界?”……活动现场,有不少人工智能的焦点问题被提出。
2025.7.23
- AI到来的同时,人们尚未完全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技能熟练”转向”创意独特”。
- 历史终将证明,技术发展带来的不是未来焦虑,而是文明机遇。
- 在焦虑中迎难而上的个体、在冲击中创新制度的社会、在变革中坚守人文精神的文明,终将在这场人机共生的革命中,书写新篇——因为科技的终极价值,从来都不是让机器更像人,而是让人类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2025.7.22
- 游客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早已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正在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 延长的是开放时间,缩短的却是公众与文明的距离;删掉的是纷繁复杂的流程,增添的却是浸润人心的温情。
- 唯有如此,博物馆方能从文物”库仓”蜕变为精神”粮仓”,成为一扇随时敞开的大门,和一扇永远为好奇亮着的灯。
2025.7.21
- “谷子经济”、”盲盒经济”、”玩偶经济”……各种以情感抚慰、心理满足为核心的新消费形态,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新锚点。
- 如某些”情感树洞”服务很可能滑向窥探隐私的灰色地带,所谓”解压神器”等反而可能催生新的”焦虑”——消费者沉溺于无休止的购买循环,在短暂慰藉后却陷入更深的精神虚空。
- 我们既需要呵护这份寻求精神慰藉的朴素渴望,也当以理性为根基,避免陷入消费主义构筑的伪情感迷宫。
2025.7.18
- 一句“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把30年压缩成四季循环,思念被拉得绵长而沉默。用最轻的笔,写最重的情。
- 民间的书写智慧,在于对生活细节的诚实捕捉,它是工地水泥袋上的斑驳字迹,是菜市场记账本里的琐碎牵挂,是饭桌上母亲推让的那筷子菜,这些散落的片段串联起来的,才是最鲜活的生命叙事。
2025.7.17
- 从“微光书苑”到“一平米书架”,从个体的善举到规模化公益,散落在城乡的“精神驿站”,正如全民阅读体系的“毛细血管”。
- 朗读热的深层价值,在于为高速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稀缺的“深度文化体验”。
- 当文字被赋予声音的温度,当经典遇上互联网的加持,全新的全民阅读生态正在形成,并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鲜活动能。
2025.7.16
- “口袋公园”让溜达这件事本身,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温暖和触手可及的快乐。
- 用制度设计重构身体价值,用文化重塑重建运动风尚。
- 破茧”脆皮”,除了要强健体魄,更要增强心理韧性。身体不仅是承载灵魂的容器,更是塑造灵魂的模具。
- 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脆皮状态”,而是在与困境的对抗中锻造出生命的韧性。
2025.7.15
- 自从异地工作,父母便执着地扮演者“气象员”的角色。他们或许记不清老家天气,却能将潜力之外城市的阴晴冷暖挂在心上。
- 在快节奏的当下,年轻人“诗意地栖居”在烟火与霓虹之间,用茶馆里的龙门阵、火锅沸腾的牛肉片、锦江夜游的交谈声,书写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无限可能。
2025.7.14
- 干事创业既要有严守规矩的定力,也要有实事求是、在政策框架内创造性解决难题的智慧和担当。
- 错是否可容?看几个方面,一看主观动机,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客观条件,是否确系必要之举;三看结果补救,后续是否不留下隐患;四看利益关联,彻底排除权利寻租之嫌。
- “容错”的精髓,在于承认实践探索的复杂性,赋予制度必要的“呼吸感”。
- 影视为笔,山水为墨。影视IP的“种草”变得自然且深刻,既让世界看见中华文化的多元肌理,也让本土观众在行走中完成对文化根脉的认知建构。
2025.7.11
- 对于这场餐桌上的“全民战争”,每一位公民都是“吹哨人”、“守护者“。
- 守护老人的今天,正是守护我们自己必将抵达的明天。邻里相望的朴素约定,恰为“当你老了”这道社会命题,捧出一份充满烟火气的暖心答案。
2025.7.10
- 技术的进步本应让服务更高效,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一场与AI的较量中。
- “伪智能”被赶鸭子上架,无疑是用低成本技术敷衍高价值服务。
- 当企业选择在技术中融入真诚时,看似增加了服务成本,却能收获更牢固的品牌认同和长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起消费者,对“转人工”有深切需求的恰恰是企业本身。
- 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正逐渐演变成为自然生态的真实裂痕。
2025.7.9
- 从“Made in Chine”到“Brand from China”,以Labubu为代表的中式潮玩正以轻量化、年轻化的方式重构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商业价值的竞争,更是叙事能力的较量,谁能持续讲好“非标准美”的故事,谁就能在潮流更迭中屹立不倒。
- 归根结底,真正的潮流从来不由单一审美定义,而属于每一个浸润文化的个人。
- 这幕烟火蒸腾的景色,正是中国美食扬帆世界的生动缩影——从福建山区到波斯湾畔,一碗拌面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媒介?答案藏在从”乡土味“到“国际范”的蜕变里。
- 这种“传统内核+现代方法”的模式,正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坚守本质的同时,主动融入当地语境。
- 柳州螺狮粉在米兰掀起“臭味相投”的热潮,兰州拉面在东京演绎“一清二白”的哲学,新中式茶饮品牌在海外崭露头角,火锅沸腾着四海一家的人间烟火。这些舌尖上的使者,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美美与共”的真谛。
-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既需要故宫、京剧这样的恢弘气度,更需要沙县小吃这样的烟火温度。
- 唯有让文明互鉴扎根于日常生活,中国叙事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毕竟,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始于感官,终于心灵。
- 夏天是拼搏的季节。1335万名考生踏入考场,他们的笔尖承载的不仅是三年的知识,还有无数个清晨的晨读、深夜的台灯、课间十分钟的争分夺秒。
- 那就以拼搏之名,以笔锋为箭,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 愿你落笔时,既有破釜成舟的勇气,也有笑看风云的从容。
2025.7.8
- 古典诗词犹如一束理想之光,在时代飞速变迁的当下 点燃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文化认同感。这束光穿越千年,照亮了互联网时代的寻常巷陌。
- ”无事不扰“是”有所不为“的智慧,”有求必应“是”有所为“的担当。
- 切切实实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这是政府角色从“管理员”到”服务员“转型的行动宣言,也是政府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的坚实基础。
- 从”别敲门“的谨慎到”三分糖“的执着,从”准时达“的叮嘱到“生日快乐”的牵挂,这些备注早已跳出工具属性,成为 年轻人书写智慧的独特注脚——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外卖栏成了最鲜活的“缓冲区”,让每个行色匆匆的人,都能在方寸之间触摸到人间烟火的温度。
- 一趟趟穿梭的小车,熨平了”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颠簸,也让”健康管理共同体”这个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2025.7.7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价值值得坚守,总有一些精神值得传承。——舆是乎
- “淬炼”需借东风,更赖内焰。——舆是乎
- 当然,把好事办下去还要 依靠攥指成拳的合力。共享模式 若要根深叶茂,还需制度活水持续浇灌。
- “共享卫生间只是”城市治理中的一个缩影,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顺应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各地应坚持 治理有精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舆是乎
- 破解“产品越绿卖的越贵”之困,需双轮驱动:企业以 创新降本削溢价,政府以政策服务疏“堵点”。